碎语 共 190 条
aTimeLogger到目前记录了235个小时左右,近10天时间,占大头的时间为:正经工作加开会83个小时左右,要达到Charles的60小时可真有点吃力(其实有点悲哀,这么多时间好像没产出什么东西);睡觉近75个小时,有点出乎我意料,平均下来每天七个半小时,可为什么每天都困成狗了,日均3杯咖啡撑着…;不务正业的电脑使用和学习26个小时左右,主要鼓捣各种编程语言,关键是不知道鼓捣出啥来了-_-!!;用餐占了19个小时,可能跟每次晚饭都跟璐边吃边看电视有关;开车在路上近7个小时,感觉有点多,因为最近没出过几次门;真正刷无聊的网近11小时,除了能想起来的陈寅恪和禅宗的一点点东西,不知道还看了些啥;蹲某个地方4个小时左右,比我预料的要少…
因为疫情研究生复试都改为采用学信网的系统网上面试,学校一番折腾,出翻倍的题目,学习面试系统,网络、录像录音设备配置,数据导入,开会、培训等等,吵吵嚷嚷热热闹闹。遗憾的是,目前来看这也是“一锤子买卖”,学校并没有借此机会去完善远程会议和相关录像系统,而是 ad hoc地解决问题,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情况需要远程解决,估计整个过程还要重新来一遍。——真是软件和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过话说回来,不浪费那还叫公家吗?…
听说UCL的传染病预测模型被码农们给怼了,一方面心有戚戚焉,因为看过一些科研人员写的代码,确实属于quick&dirty类型,叫人无力吐槽,另一方面心里也惶惶,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也产出spaghetti code,都不忍心回头再看…
早上到学校碰头说明研究生复试“技术支持”相关内容,两个感受:1、麻烦成狗了;2、“公共”开发的系统一如既往的烂。
晚上洗澡前在有一搭没一搭看日本电影《横道世之介》,洗澡时就在想着大学的愣头青(指我)以及相关的小说,加上昨晚睡前看了大段对陈寅恪的“起底”文,于是就想到了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未央歌》。洗完出来就问璐找来了这书,引进版(横排)和进口版(竖排)都有,前者是璐有阵子经常刷孔夫子旧书网淘到的,后者忘了是从哪里买的。很汗颜,很久以前就听说这书,包括前两年看西南联大纪录片时也时时有书里的片段,但就是没想翻起来看看。晚上不知如何积聚了足够的动力,翻起来看了。刚翻完两篇序文,困了…明天继续。
在家干活的时候时不时需要两个文件对照着看,两个并排的话在笔记本电脑上又显小,想来能不能把iPad当作扩展屏幕,找了一圈选择在电脑和iPad上同时安装Duet app,二者用数据线连接。年前使用的时候卡顿还比较明显,今天又拿出来一用,卡顿感弱了很多,基本上不影响正常操作。
估计是还想挣扎的缘故,最近想知道一直在“忙”的时间都去哪里了,于是安装了app aTimeLogger,并“捐助”小钱开通高级统计功能。App很好用,很容易上手,可以自定义项目图标,可方便选择时间段,还可以备注内容,就是需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要不然很容易忘记。刚用了三天,最大的感慨是平均下来每天在工作的时间太少了,吭哧吭哧从早干到晚,才发现可能真正才工作了八个小时左右。想想以前Charles要求学生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60小时,果然“变态”!
本学期网络上课采用钉钉直播共享屏幕,如不需要手写就直接播放ppt或者讲义,如需手写,则通过APowerMirror把iPad屏幕投到电脑上,iPad上使用Goodnotes书写,或者PDF Expert做标记。主要看重了钉钉直播的默认录屏功能,上完课后可以在“直播回放”里面下载讲课视频。问题不少,比如一直播笔记本风扇狂转,作业功能、文件夹功能等都很有限,各种什么号的通知很多,各种乱七八糟的符号,估计网络上课结束后就会卸载了。开会使用了腾讯会议,还可以,就是没有录屏功能,组会用还行,硕士生答辩时没录屏让人烦死。
本博客基本上配置完毕,总结来看好像没增加什么功能,但是好一番折腾。现在暂时可以歇停了,该专注点整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了。
以我目前的粗陋的观察,绝大多数所谓的“科研项目”就是在合伙骗钱,骗国家和老百姓的钱。然而,感觉几乎每个领域都存在巨大的“浪费”,我想不明白,也许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就是这么运行下去的。
早上对外面“不科学研究院”的某位人员发起飙来,对方无视我从一开始就多次强调的“草稿”版本,不关注具体内容而在边边角角的地方大作文章,还出言不逊,实在叫人不爽。但其实对方的出言不逊发生在昨天,而我那会儿不想理他,今天他又联系,我就开怼了。虽然晚了点,发现发脾气还是挺舒服的。貌似我很少发脾气,觉得不爽只会在表达失望以后默默不理了。
尝试使用「原生」的Jekyll-paginate单独对notes进行分页,宣告失败。现在仍然退回到最“朴素”的策略,仍然将note当做post,分页是对所有posts进行,列出时只列notes。这样有个问题分页页码和路径其实是不准确的,但想了想将来notes的数量将远超posts,所以分页也将越来越近似准确值…
到楼下给杨博送点枇杷和包菜,发现他正在写论文,心里瞬间有点慌:手头的论文又无限期烂尾着了。
暂时还有两个问题:一是note上的时区问题,默认以github系统时区;一是algolia搜索并没有将notes加入索引。后面再找时间处理。
一番折腾,终于把博客功能整合得差不多了。原本只是一个 true minimal 的模板,结果我把所有代码全改,主页和归档用了新代码,添加分类、标签、搜索以及碎语功能,同时按照我有限的审美修饰了下。其中搜索和碎语功能费了些工夫,有空把添加过程整理一下。这次折腾新博客主要也是因为之前部署在Bitcron上的博客访问越来越困难,不但节点变少了,我最喜欢的绑定微信发文也没了,整体有要废的趋势。脑子一热想要搬家,就鼓捣上了。好在相关说明文档比较清楚,代码语言也简单,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前两天把以前的文章扫了一下,照旧唏嘘一番,要是不记录下来估计那些内容我是永远记不得了。
2020-04-12 10:44:20
最近打开维基百科发现LaTeX公式都无法显示,代理开了全局模式也不行。参考网上,修改 hosts 文件(Windows 位于 %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etc\hosts
),搞定。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LNDDYL/The_hosts_file_for_Wikimedia_projects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Help:%E5%A6%82%E4%BD%95%E8%AE%BF%E9%97%AE%E7%BB%B4%E5%9F%BA%E7%99%BE%E7%A7%91
此外,Firefox也可以通过安装Native MathML 将LaTeX公式转化为MathML格式,就可以显示了,就是看起来好像没有LaTeX那么好看。
2020-04-01 07:29:20 做梦梦到年前回家,发现老妈已不仅仅能听能说普通话,还能写一手端正、流畅、好看的字了,把我高兴坏了。结果发现只是个梦…
2020-03-30 09:38:11 看《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里面提到《知识的骗局》,查看了下微信读书没有上架该书,不过相关推荐里面倒是有本《随机漫步的傻瓜》,点开一看是中信出版社出版,遂充满怨念地放弃。中信出版社是翻译出版过不少科普向的书,但是在看过几本相关的书后,对其翻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导致现在看到中信的书直接放弃。倒了省了不少心思……
2020-03-29 00:21:35 下雨的午后,没人串门。老爸早早去睡觉。老妈怕晚上失眠不敢午休,就收拾家伙在大圆桌旁自制起了「贡银」。元宝早已折好,只差用热胶跟骨架粘在一起了。老妈使用电烙铁倒也熟练,轻轻点上,放下,把元宝贴上,扶一小会儿,然后继续粘下一个。不急不慢,是老妈一辈子里难得的安心时刻。我在监控里看着,希望日子可以一直如此。
2020-03-28 09:21:53 最近马桶的排水阀不回弹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以前按下去左右再按按还可以再弹起来,现在基本上都要搬开水箱盖子左右转转才可以回弹。倒也想过网上买个排水阀更换一下,但心理阻力很大。一方面可能在这房子不会再住太久了,另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房子里的水路有些年头了,配件都老化严重,一旦简单碰一下就会断掉,反而带来更大的问题。暂时能各种歪门邪道奇技淫巧处理的都先这么来,实在影响太大了再去折腾。——像极了现在的工作状态。
2020-02-25 17:04:52 感觉伤心得要命,却想不清楚在伤心什么,又无处可以排解。
2020-01-11 10:51:04 前几天看汪曾祺《初访福建》提到漳州的修表店「桌边放两盆水仙,很合适」,于是就被下毒了,也想在办公室的桌上摆点水仙。小时候家里水仙要么栽盆里,要么放在清水罐头里,开白的黄的紫的花,也是极美的,但也没多放心上,大概身在其中反而难起远观般的欣赏之意来。结果昨天璐就从单位带了两大头漳州水仙回来,是他们领导给每个人送的。用「头」来做量词是很合适的,大,确实大,比我小时候养过的各种水仙都要大。把许久没用的玻璃碗拿出来,加少许水,再把水仙放进去,这么一摆,还挺美。
2020-01-08 01:30:01 脑袋有点晕,但又睡——不——着!抓狂!
2020-01-05 22:53:28 周末看了华科贺雪峰编的《回乡记》,应该都是他学生的作品。各位学生观察到的确实是现代农村在城市化背景下慢慢发生的从未有过的变化,也许跟我近年来经常回老家各种切身经历有关,这些记录很多让我感同身受。不过各位记录者作为社会学的研究人员,在「掉书袋」方面感觉欠缺了点水平,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痕迹太重,有种一切都想往里套的感觉。
2020-01-04 08:37:11 虽然已经解决,但还是要吐槽一下,Word的公式排版真是a piece of sh*t…
2020-01-02 00:13:21 早上起来才发现外面阳光明媚,宅在家里有点可惜,于是临时决定上午去福道走走,下午再干点活。上次去福道已是两三年前,当时还只有金牛山体育公园那边的五号入口,上去后到断头路再从地面返回。两三年过去,福道已基本完善,新增象山隧道旁的一号入口,梅峰支路罗马生态园旁的三号入口以及在梁厝路的七号入口。最长可能是从七号入口到一号入口,不过考虑五号入口附近我已去过,五号到三号之间璐和岳母也走过,于是就决定从三号口进,一号口出了。
叫了快车十几分钟就到三号口附近,就在「第二看守所」旁边,据璐讲是跟秦城类似的监狱,收押厅级以上干部。不凑巧入口一段围着已经干涸的湖转圈圈的福道封闭,只能从楼梯上去,爬着有点费劲。楼梯绕着玻璃竖井盘旋而上,玻璃上贴有一些鸟类的介绍,不知是否指山里可见的鸟类,毕竟这是个「山地公园」——不过我有点怀疑,福道在高空穿梭盘旋,游客也不算少,大概很会惊扰鸟类的生活的。
脚刚踏上福道的镂空「地板」我就开始了我的感慨。福道整体主要由Y型钢架支撑镂空「桥面梁板」组成,面板很有弹性,加上坡度总体很缓,走起来很舒服,老少皆宜。如前所述,福道建于高空,因此可以边走边欣赏身边的林木以及俯瞰城市。不过有点遗憾,福州不似北方,秋冬之际可以看到多彩的树林,这里几乎都是绿的。此外,我对林木几无所知,而鸟类也是绝迹的,所以也只能看看远处的房子了——这是哪里,那栋楼是什么。其实也没什么楼可看,除了公家的几栋比较显眼的建筑之外,基本上都是杂乱的居民楼。杂乱在于,挂在阳台上的密密麻麻的衣服,还有显露的空调机。不过,这或许可以说是生活特色?往一号口方向有一段应该是可以看到看守所的内部,因此往看守所一侧都被挡了起来,啥都看不到。一路还可以看到外露的开挖边坡,可惜对我这不去现场的人来说也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是否风化花岗岩或者凝灰岩。如此一想,好像一路都没看什么东西。不过出行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在一起。2020年的第一天,我跟家人一起走了福道,还在外面一起吃了日式饭。
2019-12-31 00:15:36 睡前刷牙时努力想着我好像忘记了某件想要记录的事情,正想要感慨记忆不经用时却突然想起来了,是想要记录下隔壁和隔壁楼上的两家奇葩邻居,但又一想实在不值得为此多费脑细胞。有点好笑的是这就像别人让你「不要想大象」时你脑子里马上就有大象一样,我仍然是把两家奇葩记录下来了。不过就当给脑子卸荷吧,记录下来就不用多想这种腌臜事了。
昨天简单翻看了《风柜来的人》的一些评论,有人提到侯孝贤受沈从文行文表达的影响。才回忆起看纪录片《西南联大》时有说汪曾祺提到沈从文说他的文章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意即行文当朴素为好。侯杨吴等台湾导演的电影还真都有这种风格。或许这就是「亲切感」的原因之一?可我又是多么喜欢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的文字和意象啊,搞不好要精神分裂?不管怎样,在感慨「去日苦多」的此时此刻,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还是想翻翻沈从文的书,感受那朴素的让人觉得真实的生活气息。
2019-12-31 12:35:59 中午在食堂小店挑丑橘,感觉「丑橘的色相不好看」,乍一想这句话还有点oxymoron的意味……
2019-12-29 22:03:35 吃完晚饭瘫着的功夫把《风柜来的人》给找来看了,亲切感依旧。我还很难清晰描述台湾电影给我带来的各种亲切,但还能复述要看这电影的思路:昨天晚上纪录片频道《古代国家工程》讲古代采矿工程时提到了古时矿炉可能用到了皮囊鼓风器,我想到了老家柴火灶用的鼓风工具,方言里叫「风柜」,于是就查了下风柜,后面自然就看到了《风柜来的人》了。
2019-12-28 08:44:07 昨天刚得知17级有学生因为宗教信仰原因(绿教)休学了,据说是因为家里父母信,他自己不信,一直感觉压抑,直到一个月前爆发突然在教室大喊大叫。我心里一直痛恨宗教,但在身边感受到宗教的影响力还是首次。比较迷的是学生休学是回家了,如果按「听说」的说法,这岂不是往火坑里送?当然具体细节有待考证,宗教全身都是敏感点,连问都不好问。
2019-12-22 06:26:48 在这最长夜的末端,一人开车「运送」热乎乎的菜团子给阿公,四野乌漆,万籁俱寂,除了车子周边一小团灯光和发动机的嗡嗡声——竟无端生起AE86运豆腐的感觉来,虽然我这应该叫龟速……
2019-12-22 23:22:37 吭哧吭哧赶了一个申请书,但感觉是写了一坨屎,且没过好冬至…